《石头记》(长子鼓书)作者- 刘生保
说石头来道石头,
风雨沧桑有年头;
历史价值数大头,
听我给咱说来头。
(白)一支“石头歌”唱后,把我们带到2012年7月11日那个喜庆的日子里,引来一段髦耋老翁捐献石头的真人真事,听我慢慢道来:
说的是:
名门望族一大姓,
咱长子北街有门庭。
老先生今年八十七,
结骨楞气壮腾腾。
见人招呼面带笑,
说话和气又热情。
退休前,
曾在东方红学校当校长,
一生执教有盛名。
都说是咱县里的老夫子,
那弟子三千还挂零。
都说是书香门第文脉好,
教育世家人出众。
老先生退休笔不休,
一天到晚忙营生。
教育局先编《教育志》,
卫生局领导也来请;
接着就编《卫生志》,
连编两志出了名;
某公司想编《煤运志》,
煤管领导又把门登;
《煤运志》还未印成册,
《精卫鸟》十套丛书大点兵。
他领衔主编《文艺评论卷》,
小房内书稿摆了个满登登。
县作协他是副主席,
文章在书报常刊登。
三晋文化他是副会长,
对咱县传统文化多论评。
这个人也有名也有姓,
听我给咱都交待清。
(白)此人姓王名岳,字华五。岳是山岳的岳。咱们中华有东岳泰山,西岳华山,南岳衡山,北岳恒山,中岳嵩山,统称五岳。所以他的字就是“华五”,凡署名“华五”文章者,乃王岳是也。
老先生著有《王岳诗文集》,
首发式就在咱长子城。
老先生出书咱且不表,
单说这石头来历事一宗。
这石头——
也不白,
也不红。
也不砂,
也不棱。
像个茶几没有腿,
活像一条低板凳。
这石头高有140厘米,
这石头宽62厘米还有零;
这石头厚有14厘米,
这石头四个后生也抬不动。
要问这是块什么石头?
是一块青石碑文写得清:
正面是唐朝杜甫写的诗,
全诗叫《诗赠王郞短歌行》。
背面为冯士翘题书写的联,
联语精美合律又工整。
(白)上联为:“捲帘抬碧水”
下联为:“扫榻卧青山”
十个大字,
写的水流山摇风云动,
泼墨潇洒现真功。
冯士翘也是咱县北街人,
他书法诗文很有名。
他和王岳祖上是忘年交,
常相往来有感情。
为王郎写过中堂和对联,
挂在王家祖房正当中。
冯士翘人品文品都很好,
就是他才艺高超运不通。
为想出人头地找门路,
盼只盼皇帝赏识展才能。
听说乾隆好游五台山,
他变卖家产五台行。
五台山游学大半年,
寺观里留诗题赋兴致浓。
可怜他没有盼到乾隆爷,
把钱花了个干净净。
抑郁饥渴加风寒,
回家来一病不起要了命。
第二年乾隆真又驾游五台山,
乾隆爷处处赏诗记姓名。
见诗题得好,
赏字写的精。
派人来长子,
士翘命已终。
乾隆叹惋惜,
人死也要封!
御封“天下书法第七杆笔”,
冯士翘死后墨宝价连城。
王郎为永保冯墨迹,
请来了镌刻大师常大中。
碑成后树于王氏祖房院,
保存了二百个春秋还有零。
王郞碑成了王氏家族传家宝,
启迪了不少勤学的好后生。
直到那一九三零年,
才把碑藏到东南小院柴房中。
当时正值兵荒马乱,
长子城陷入大火坑。
走了孙殿英,
又来日本兵;
日寇山炮队,
踏遍长子城;
马拉大炮转,
北街安下营。
王家做马厩,
鬼子瞎折腾;
搬碑垒石槽,
石碑不敢吭;
王氏十多户,
逃到西山中。
山炮队折腾了三四年,
王家叫鬼子害得可不轻。
有一天,
听说山炮队要撤走,
忙坏了志仁、敦仁二弟兄。
(白)各位听众,说到这里,不免要啰嗦两句。王岳老先生的父亲叫志仁,排行老三;叔父叫敦仁,排行老四。当时他们正值壮年,听说日军山炮队撤离了王家大院,喜出望外,兄弟俩连夜起身往城里赶起路来。
弟兄俩为传家文物睡不着觉,
翻山越岭赶路程。
进城门搜身检查已天色晚,
一片狼藉恨难平。
搭黑回到北街背巷家,
急忙忙找碑不消停。
十几所院落找了个遍,
最后找到喂马棚。
掀掉砖头露槽底,
见石碑完好高了兴。
街上雇来辆大马车,
赶车的是个好后生。
三人把石碑装上车,
拉在弟兄俩共居的东院圪廊东。
指甲抠,不敢用钉;
条帚扫,井水再冲;
一不阵洗了个干净净。
下面支方砖,
上面草苫蒙。
又怕晒,
又怕风。
砖头活垒查圪廊,
麦秸泥糊了个严崩崩。
这石头早就成了传家宝,
王老在肚里装了大半生。
小时候念书常圪眊,
念大学也不忘祖上细叮咛。
阳泉执教想到石碑梦惊醒,
在东方红更把此事挂心中。
他常想:
王氏家族户缘大,
七嘴八舌难一统。
文化水平不一样,
和尚道士念的不是一个经。
王老知书又达理,
把碑捐给国家为正经。
一来文物能保护好,
二来咱脸上也光荣。
家族中个别人看法不一样,
捎话说“不要钱都是傻七成”。
他若不给咱好几万,
咱砸成小石头儿填了井。
(白) 俗话说:一家十五口,七嘴八舌头。弄得王老先生七上八下,最后想出了个好办法。随着故事的发展,听我接着道来:
王老先生拿定主意出门厅,
手拄拐杖蹒跚行。
穿过西巷往北走,
来到堂弟门前按门铃。
进家见堂弟一个人,
把一肚想法全倒空。
(白) 老兄弟,对捐碑的事,过去我跟你曾多次讲过,今天特来找你商定此事。
兄弟啊:
你仔细听,
我今年八十七,
你八十也挂零。
孩子们都在外,
一辈也难集中。
孙子在西安,
儿子在北京,
太原有俩仨,
工作忙不停。
电话都打过,
想法全沟通。
说起来心里还高兴,
没有一个是反对虫。
老弟啊,
此碑已传二十多代,
说起来多亏咱两家父辈功。
乾隆手距今二百多年,
咱俩人接管护碑八十多冬。
咱俩生前要办不了这件事,
以后捐碑就更难行得通。
咱百年以后没人管此事,
实在是愧对王氏家族老祖宗。
你要是没有啥意见,
文物局我早就联系通。
(白)(弟)没意见!(兄)好!
趁咱孩们都在跟前,
还有冯王两家众亲朋。
说罢就给文物局打电话,
拖拉机不一会就在门前停。
滚木支,杠子涌。
很快拉到文物局大院中。
大红绸结了个大红花,
搭在碑上喜气生。
局里请来了文联、宣传部,
又邀来《精卫鸟》杂志并《乡情》。
老弟兄两个左右坐,
两朵红花佩前胸。
文物局领导讲了话,
对二老捐碑义举大赞颂!
电视播,报纸登,
《精卫鸟》《乡情》刊发送省城。
这本是王岳老先生捐碑书一段,
书后面再附注解读《短歌行》。
风雨沧桑有年头;
历史价值数大头,
听我给咱说来头。
(白)一支“石头歌”唱后,把我们带到2012年7月11日那个喜庆的日子里,引来一段髦耋老翁捐献石头的真人真事,听我慢慢道来:
说的是:
名门望族一大姓,
咱长子北街有门庭。
老先生今年八十七,
结骨楞气壮腾腾。
见人招呼面带笑,
说话和气又热情。
退休前,
曾在东方红学校当校长,
一生执教有盛名。
都说是咱县里的老夫子,
那弟子三千还挂零。
都说是书香门第文脉好,
教育世家人出众。
老先生退休笔不休,
一天到晚忙营生。
教育局先编《教育志》,
卫生局领导也来请;
接着就编《卫生志》,
连编两志出了名;
某公司想编《煤运志》,
煤管领导又把门登;
《煤运志》还未印成册,
《精卫鸟》十套丛书大点兵。
他领衔主编《文艺评论卷》,
小房内书稿摆了个满登登。
县作协他是副主席,
文章在书报常刊登。
三晋文化他是副会长,
对咱县传统文化多论评。
这个人也有名也有姓,
听我给咱都交待清。
(白)此人姓王名岳,字华五。岳是山岳的岳。咱们中华有东岳泰山,西岳华山,南岳衡山,北岳恒山,中岳嵩山,统称五岳。所以他的字就是“华五”,凡署名“华五”文章者,乃王岳是也。
老先生著有《王岳诗文集》,
首发式就在咱长子城。
老先生出书咱且不表,
单说这石头来历事一宗。
这石头——
也不白,
也不红。
也不砂,
也不棱。
像个茶几没有腿,
活像一条低板凳。
这石头高有140厘米,
这石头宽62厘米还有零;
这石头厚有14厘米,
这石头四个后生也抬不动。
要问这是块什么石头?
是一块青石碑文写得清:
正面是唐朝杜甫写的诗,
全诗叫《诗赠王郞短歌行》。
背面为冯士翘题书写的联,
联语精美合律又工整。
(白)上联为:“捲帘抬碧水”
下联为:“扫榻卧青山”
十个大字,
写的水流山摇风云动,
泼墨潇洒现真功。
冯士翘也是咱县北街人,
他书法诗文很有名。
他和王岳祖上是忘年交,
常相往来有感情。
为王郎写过中堂和对联,
挂在王家祖房正当中。
冯士翘人品文品都很好,
就是他才艺高超运不通。
为想出人头地找门路,
盼只盼皇帝赏识展才能。
听说乾隆好游五台山,
他变卖家产五台行。
五台山游学大半年,
寺观里留诗题赋兴致浓。
可怜他没有盼到乾隆爷,
把钱花了个干净净。
抑郁饥渴加风寒,
回家来一病不起要了命。
第二年乾隆真又驾游五台山,
乾隆爷处处赏诗记姓名。
见诗题得好,
赏字写的精。
派人来长子,
士翘命已终。
乾隆叹惋惜,
人死也要封!
御封“天下书法第七杆笔”,
冯士翘死后墨宝价连城。
王郎为永保冯墨迹,
请来了镌刻大师常大中。
碑成后树于王氏祖房院,
保存了二百个春秋还有零。
王郞碑成了王氏家族传家宝,
启迪了不少勤学的好后生。
直到那一九三零年,
才把碑藏到东南小院柴房中。
当时正值兵荒马乱,
长子城陷入大火坑。
走了孙殿英,
又来日本兵;
日寇山炮队,
踏遍长子城;
马拉大炮转,
北街安下营。
王家做马厩,
鬼子瞎折腾;
搬碑垒石槽,
石碑不敢吭;
王氏十多户,
逃到西山中。
山炮队折腾了三四年,
王家叫鬼子害得可不轻。
有一天,
听说山炮队要撤走,
忙坏了志仁、敦仁二弟兄。
(白)各位听众,说到这里,不免要啰嗦两句。王岳老先生的父亲叫志仁,排行老三;叔父叫敦仁,排行老四。当时他们正值壮年,听说日军山炮队撤离了王家大院,喜出望外,兄弟俩连夜起身往城里赶起路来。
弟兄俩为传家文物睡不着觉,
翻山越岭赶路程。
进城门搜身检查已天色晚,
一片狼藉恨难平。
搭黑回到北街背巷家,
急忙忙找碑不消停。
十几所院落找了个遍,
最后找到喂马棚。
掀掉砖头露槽底,
见石碑完好高了兴。
街上雇来辆大马车,
赶车的是个好后生。
三人把石碑装上车,
拉在弟兄俩共居的东院圪廊东。
指甲抠,不敢用钉;
条帚扫,井水再冲;
一不阵洗了个干净净。
下面支方砖,
上面草苫蒙。
又怕晒,
又怕风。
砖头活垒查圪廊,
麦秸泥糊了个严崩崩。
这石头早就成了传家宝,
王老在肚里装了大半生。
小时候念书常圪眊,
念大学也不忘祖上细叮咛。
阳泉执教想到石碑梦惊醒,
在东方红更把此事挂心中。
他常想:
王氏家族户缘大,
七嘴八舌难一统。
文化水平不一样,
和尚道士念的不是一个经。
王老知书又达理,
把碑捐给国家为正经。
一来文物能保护好,
二来咱脸上也光荣。
家族中个别人看法不一样,
捎话说“不要钱都是傻七成”。
他若不给咱好几万,
咱砸成小石头儿填了井。
(白) 俗话说:一家十五口,七嘴八舌头。弄得王老先生七上八下,最后想出了个好办法。随着故事的发展,听我接着道来:
王老先生拿定主意出门厅,
手拄拐杖蹒跚行。
穿过西巷往北走,
来到堂弟门前按门铃。
进家见堂弟一个人,
把一肚想法全倒空。
(白) 老兄弟,对捐碑的事,过去我跟你曾多次讲过,今天特来找你商定此事。
兄弟啊:
你仔细听,
我今年八十七,
你八十也挂零。
孩子们都在外,
一辈也难集中。
孙子在西安,
儿子在北京,
太原有俩仨,
工作忙不停。
电话都打过,
想法全沟通。
说起来心里还高兴,
没有一个是反对虫。
老弟啊,
此碑已传二十多代,
说起来多亏咱两家父辈功。
乾隆手距今二百多年,
咱俩人接管护碑八十多冬。
咱俩生前要办不了这件事,
以后捐碑就更难行得通。
咱百年以后没人管此事,
实在是愧对王氏家族老祖宗。
你要是没有啥意见,
文物局我早就联系通。
(白)(弟)没意见!(兄)好!
趁咱孩们都在跟前,
还有冯王两家众亲朋。
说罢就给文物局打电话,
拖拉机不一会就在门前停。
滚木支,杠子涌。
很快拉到文物局大院中。
大红绸结了个大红花,
搭在碑上喜气生。
局里请来了文联、宣传部,
又邀来《精卫鸟》杂志并《乡情》。
老弟兄两个左右坐,
两朵红花佩前胸。
文物局领导讲了话,
对二老捐碑义举大赞颂!
电视播,报纸登,
《精卫鸟》《乡情》刊发送省城。
这本是王岳老先生捐碑书一段,
书后面再附注解读《短歌行》。
本文出自 长子之家(www.vzhangzi.com)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。
发表评论